第 40 期
中共乌海市委组织部 2015年12月23日
【内容摘要】
●乌海市落实“三有”夯实“一化”
全面提升社区建设科学化水平
●乌海市落实“三项责任”
助推从严治党“1+3”制度体系落实到位
●乌海市实施“五项计划”“三项评审”
推动人才工作创新发展
●工作动态
乌海市落实“三有”夯实“一化”
全面提升社区建设科学化水平
乌海市以开展社区建设“管理服务年”活动为载体,紧紧围绕社区“四有四化、四互四共”建设目标,不断夯实基础、创新载体、丰富内容,着力加强“北疆和谐社区”建设,全市社区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显著提升。
抓基础、强素质,不断优化社区党务工作者队伍。结合2015年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将全市原有的75个社区撤并整合为67个(含2个涉农社区)。采取辖区党员“两推一选”、上级党组织选派等方式,为67个社区选优配齐了“两委”班子,配备了专职副书记和“法治副主任”。其中,从机关事业单位中选派60名党员领导干部担任社区党组织书记。换届后,新一届社区党组织班子成员中,30岁以下占18%;31—45岁的占69%,平均年龄比换届前降低2岁,基本形成了45岁左右为主体,35岁左右占一定比例的梯次配备结构,93%的社区党组织班子成员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比换届前提高8个百分点,社区工作者的年龄、知识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结合社区具体情况,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补充社区工作力量,2015年,新选聘大学毕业生150多名。
加强社区党组织队伍的教育培训。按照“抓好带头人,办好基层事”的原则,进一步加大社区党组织书记的培训力度,切实做到“开眼界、长见识、强素质”。2015年,在认真组织好社区“两委”换届及新当选社区书记任职培训的基础上,先后组织社区党组织书记赴武汉、南京、厦门、石嘴山等省市,学习考察了街道社区党建方面的典型经验,实现了社区书记外出培训的全覆盖。举办社区党组织班子专题培训班,邀请自治区组织部有关领导及市委党校教授,就社区党建及十八届五中全会等内容进行讲解。选派10名社区党组织书记到石嘴山市大武口区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交流学习,工作思路进一步拓展。
抓重点、强保障,不断健全社区经费保障体系。积极拓宽经费来源,将社区办公和活动经费全部纳入市、区财政预算,保证了社区党组织有财力和资源为群众做实事、办好事。市级财政年初预算每个社区办实事专项资金10万元、“以奖代补”资金300万元,社区办公经费按辖区居民每户不低于40元的标准核定,1500户以上的,每年不低于6万元。社区党组织活动经费按照党组织关系隶属于社区的党员人数每人不低于500元的标准核定。截至2015年,每个社区经费至少达到40万元。为确保社区办公和活动经费使用、管理的规范合理,先后制定了《社区(村)经费管理使用监督办法(试行)》和《街道社区党建工作“以奖代补”办法(试行)》,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了经费的用途、审批及监督等相关要求。
坚持社区工作者待遇区级财政预算支付制度,建立健全社区工作者待遇正常增长机制。2015年,社区工作者年人均待遇达到36000多元,比2014年提高3000—4000元。同时,为了激励下派干部到社区安心工作,实行了岗位报酬补贴制度,参加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并当选为“两委”成员的下派干部,按正职、副职、委员分别兑现500、300、200元岗位报酬执行,极大的调动了下派干部做好社区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抓建设、强阵地,不断完善社区场所功能职责。按照街道社区组织办公活动场所和服务设施建设相关要求,我市全部社区办公和活动场所都达到了300平米以上。2015年,借助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完善场所的服务功能,加大对社区办公活动用房管理使用的督查力度,对社区办公用房管理使用不合理或有闲置现象的街道党工委书记、社区党组织书记进行了约谈。尽量减缩社区办公用房的面积,腾退出更多的活动场所,组织开展大众性喜闻乐见的活动,吸引社区居民自愿走进活动室,自觉维护卫生及设施。充分利用区域化党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优势,积极整合驻区单位文体类活动场所资源,采取无偿或低偿的方式,向社区居民开放,缓解了社区活动场所紧张的问题,方便了居民就近参与活动。
抓机制、强管理,不断提升区域化党建工作水平。制定《全面推进区域化党建和网格化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从目标任务、具体措施、组织领导等方面对区域化党建工作进行了统筹保障。在全市街道、社区把性质、特点相近的地域、人群划分为一个区域,把驻辖区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社会组织党组织全部纳入到区域化组织中,充分发挥其在政策、人才、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开展共建工作,增强了区域党建的工作合力。推行党建工作网格化管理,根据社区所辖范围、人口数量和结构等性质特点,以300—500户左右设置一个网格,组建街道—社区—小区—楼栋网格模式,截至目前,全市街道社区的所有党组织和党员都纳入到了网格之中。
在各级网格建立了信息收集、解决、反馈机制,做到了社区管理服务“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职能到位、责任到人”。为进一步提高信息采集的精准度,为社区工作者配备“社区通”700台,逐步实现了社区“一张表格采集信息、一个平台处理信息、一个出口共享信息”,服务更加高效便捷。印发了《关于精简和规范社区工作提升服务精细化水平的指导意见》,不断壮大社区志愿者队伍,并纳入“乌海市志愿者”服务平台统一组织、管理,推动社区志愿服务规范运行。从引入专业社会服务组织、发掘本土社会组织资源等方面入手,扶持和培育一批具备一定规模、服务类别多、效果好的社会组织,发挥其承接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开展社区便民服务等方面的作用,打造服务品牌,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服务。
(组织一科 供稿)
乌海市落实“三项责任”
助推从严治党“1+3”制度体系落实到位
乌海市以落实市级领导责任、各级党组(党委)责任和示范引领责任为落脚点,建立健全党建工作责任制,有效推动从严治党工作“1+3”制度体系深入贯彻。
落实市级领导责任。坚持把中央、自治区决策部署作为重点推进任务,强化组织领导,层层传导压力,把从严治党要求贯彻到党建工作各方面。明确了从严治党11个方面63项具体任务和市级分管领导、牵头单位、参加单位,并对年度重点任务进行了安排,层层确定了责任目标。采取定期研究推进的方式,先后召开全市党建工作会、11次市委常委会、4次党建领导小组会,对“三严三实”专题教育、“1+3”制度落实等重点工作进行专题部署研究。并形成了党建办每月协调、各成员单位各司其职、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纪检部门追责问责、宣传部门强化引导的抓党建工作格局,使全面从严治党思想入脑入心、见诸于行。
落实各级党组(党委)责任。建立健全“五个一”工作机制,推动各级党组(党委)落实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在落实自治区“五个一”工作机制的基础上,要求市直部门单位党员大会每年至少听取1次党建工作报告、党组(党委)每半年召开1次党建工作专题会议、党组(党委)书记每季度召开1次党建工作例会、机关党委(党总支、党支部)每月召开1次党建工作推进会、每年组织开展1次党建工作“联述联评联考”,推动党组(党委)抓党建工作常态化。为进一步强化书记责任意识,开展了2014 年基层党组(党委)书记抓党建工作“三级联述联评联考”工作,紧盯点评出的问题抓好整改落实。加强日常督查,先后3次对党建重点工作落实情况进行集中督查,并把督查结果作为日常考核、年度考核、评优选先和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对督查中评为较差的6个单位给予通报批评。
落实示范引领责任。结合全市重点工作,把示范引领与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万名干部下乡驻村等重点工作紧密结合,组建市、区、镇(街道)、村(社区)4级引领队516个,参与引领工作的各级领导干部达740余人,构建起了“四级联动”抓引领工作网络。结合我市实际,在全面承接自治区规定动作的基础上,将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村(社区)换届工作、“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纳入引领内容。为推动引领工作顺利落实,建立了定期调度、调研走访、巡回督查、信息沟通等制度,确保示范引领工作扎实有效开展。坚持问题导向,带着问题开展调研、带着问题指导工作,各级引领领导深入联系点2665次,解决了“十个全覆盖”工程、棚户区搬迁、房产证办理、扶贫帮困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953个。
(研究室 供稿)
乌海市实施“五项计划”“三项评审”
推动人才工作创新发展
乌海市人才工作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心任务,将人才工作与产业发展和社会事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将政府与企业力量紧密结合起来、将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紧密结合起来,实施人才工作“五项计划”和“三项评审”,为经济转型和城市转型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力推“五项计划”。实施人才项目支持计划,围绕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每年选择10个左右有人才团队、关键技术支撑的科研成果转化项目,统筹人才、科技、工业经济、环保等各方面政策和资金进行集中支持,带动企业、银行与社会资本的投入,实现人才、技术及产业项目对接。建立重点产业国内顶尖专家名录,鼓励和帮助优秀人才与国内同行业领域顶尖专家建立联系。实施招才引智计划,将招才引智融入招商引资工作任务。在上海、江浙、北京等地设立高层次人才联系点,延伸人才工作触角,依托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开展人才开发、科技研发、项目合作等方面的信息交流,为企业与相关机构合作牵线搭桥。建立人才需求数据库,围绕全市重点产业发展、重大科技攻关、重点学科建设开展有针对性的人才对接活动,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和人才团队。实施重点社会领域人才开发计划,围绕建设自治区西部区域中心城市的需要,开发教育、卫生等重点社会领域人才资源。结合“十三五”规划,编制学科领域领军人才和紧缺急需人才引进目录及人才开发规划,制定人才队伍建设办法,以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带动人才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促进教育、医疗等社会服务水平的提升。实施人才培养计划,由市委组织部统筹各支人才队伍建设牵头部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加大对人才及人才工作者的教育培训力度。实行人才培训申报审批制度,对培训效果进行监控,提高教育培训质量,提升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实施人才住房保障计划,建设乌海市人才公寓,提供给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周转使用或柔性引进人才短期居住,解决人才和用人单位的后顾之忧。
实施“三项评审”。开展乌海市高层次人才评审,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优秀人才进行表彰奖励;开展产业创新创业人才团队评审,以人才团队为载体,对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拉动新兴产业发展的项目进行支持;开展人才工作载体平台、科技研究机构的建设及其项目发挥作用情况评审,对作用发挥明显的进行支持。
(人才科 供稿)
【工作动态】
全市个私经济组织党的建设工作推进会近日召开,市个私经济组织党建办、市个私党建工作指导组、市场监督管理所各所长及各区组织、非公工委、市场监管部门相关同志参会。会议传达了自治区个私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座谈会精神,通报了全市个私经济组织党建工作进展情况。市委组织部李向东副部长从夯实个私党建工作责任、创新谋划个私党建工作两个方面做了安排部署,并对抓好个私领域党建提出了四项具体工作要求。
(党员管理中心 供稿)
上一篇:20151215 第三十九期
下一篇:20151224 第四十一期
中共乌海市委组织部版权所有
电话:0473-2991634
蒙ICP备11001578号-2
蒙公网安备 15030202000164号
地址:内蒙古乌海市海勃湾区滨河区市行政中心 乌海市海勃湾区滨河区市行政中心
邮编:016000
email:djzx9829@126.com
技术支持:鄂尔多斯海瑞科技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