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党员之家

乌海市“选”“育”“管”“补”四项机制 扎实推进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7-05-24  

分享到:

乌海市健全完善社会工作职业制度体系,着力打造专业化、职业化、规范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推动全市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再上新台阶。

建好“选人”机制。深入推进社区专职工作者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在选优配强社区党组织书记的基础上,注重加强职业化、专业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采取下派干部、民主选举、政府出资购买公益性岗位等方式,有计划地把机关和街道干部、服务期满的大学生志愿者、4050人员选派到社区,优先把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份子等充实到基层,社区专职工作者达到82.21%,中共党员人数占比达到63.65%。同时,不断壮大社区党建指导员队伍,把辖区内党代表、离退休干部党员、社区党员骨干、驻区单位党员骨干等纳入到党建指导员队伍中,社区党建指导员配备率达到100%,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显著增强。

建好“育人”机制。健全完善市、区和街道(镇)分级培训体系,市级每半年至少1次示范培训、区级每季度至少1次重点对象培训、街道(镇)每月至少1次常规培训,每次培训后进行知识测评,测评不合格的进行再培训,推动了社区专职工作者再教育、再提高,实现了社区工作者教育培训全覆盖。积极探索多元化教育培训模式,依托市委党校,邀请自治区党委组织部领导、专家学者开展示范培训;有计划地组织社区党组织书记到武汉、南京、厦门等地学习考察,实现了赴外培训全覆盖;选派社区党组织书记到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挂职交流,初步形成了培训测评提素质、学习考察开眼界、挂职交流长能力的社区工作者教育培训新机制, 有效提升社区工作者的思想政治、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水平。

建好“管人”机制。建立正常的薪酬增长机制,制定社区工作者绩效管理相关办法,实行社区工作者待遇基础工资+绩效补贴+岗位报酬+年限报酬+社会保障制度,且随经济发展逐步增长,社区工作者年人均待遇达3.6万余元,比2012年翻一番,并对下派的社区两委成员,按正职、副职、委员分别兑现500300200元岗位补贴。畅通社区干部上升渠道,树立优先从基层选拔干部的选人用人导向,2016年,先后选拔5名社区党组织书记到街道担任领导职务,12名下派干部回原单位得到重用;4名社区干部参加公开招聘考试进入行政事业单位,极大地提高了社区工作人员投身基层组织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建好“补人”机制。加强社区志愿服务组织体系建设,鼓励和支持社区居民组建社区志愿服务组织,不断补充壮大社区工作者队伍。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依托乌海市志愿者服务平台,对全市志愿服务统一组织、管理,通过社区电子大屏幕、公开栏、微信群等信息平台发布,实现社区志愿服务供需的有效对接,有效推动了社区志愿服务规范运行。建立志愿服务储备机制,推广菜单式社工+义工等志愿服务模式,形成社区居民积极参与互助服务的良性循环。建立健全社区志愿服务对接、注册、培训、记录、嘉奖等制度,实现志愿者+社区服务的常态化。


中共乌海市委组织部版权所有
电话:0473-2991634
蒙ICP备11001578号-2 蒙公网安备 15030202000164号

地址:内蒙古乌海市海勃湾区滨河区市行政中心 乌海市海勃湾区滨河区市行政中心
邮编:016000 
email:djzx9829@126.com

技术支持:鄂尔多斯海瑞科技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