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联动,打造农区便民服务网络。一是以镇街道社会管理服务中心为平台,切实解决老百姓生活所需。改建了千里山镇社会管理综合服务中心,进一步完善了便民服务大厅的各类窗口服务功能和制度,推行标准化服务,与农区党员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财税、民政、计生、农牧林水一卡通办理、社保等各类便民服务具体事项全部集中到便民服务中心,实现各项服务“一厅式”办公,“一条龙”服务。为充分发挥综治工作中心作用,实行镇领导班子成员接待日制度,调处和化解各类矛盾纠纷。二是打造村流动便民服务平台,做到面对面、心贴心服务。与区农科站联合成立科技服务队,为农户提供流动服务,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以镇包村领导干部、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为主体,成立了政策宣传服务队,面向全镇农区居民,加大各项涉农、惠农政策的宣传和落实;成立了村干部便民服务队,接受村民各类咨询,并代办相关事项。三是打造了“海勃湾区三农服务中心”,加快了互联网与农业的融合发展。提出“互联网加农业”理念,通过电子商务传播快、覆盖广的特点,将农民所需的农资产品、种植技术、市场信息、农产品销售、运输等重要环节及时整理发布,结合市场需求,通过党组织入户宣传、组织培训、党员带头示范等工作,逐步调整转变传统种植结构,提升精品农业水平,培育打造了一批集旅游观光、休闲采摘、展示展销于一体的生态休闲观光农业。
优化设置,创新党建工作模式。为实现党组织对农业产业化和农区经济工作的领导,积极探索建立农区特色党支部,不断推进农区向社区、城镇逐步过渡。一是推行“党支部+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的党建工作新模式,形成党组织带领农区居民群众致富的工作格局。将巴音乌素村蔬菜销售、新丰村创亿葡萄种植、团结新村绿隆育苗等7家合作社统一起来建立联合党支部,由镇党委副书记担任书记,形成有效服务农区发展的特色区域化党组织,协力建立农产品产、供、销网络,促进农区产业化发展。几大合作社在联合党支部的协助下共争取项目资金230余万元,建成了10余亩工厂化温室育苗基地,年育苗能力达1200万株,可为1000栋温室、1000亩露地提供蔬菜苗。目前已有135户农户加入合作社。二是形成了“党支部+合作社(农业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以党组织带动促进精品农业发展。针对种植结构单一、种植意识陈旧,农民增收缓慢的现状,继续推广在专业合作社、产业链上组建党组织的做法。团结新村忆青春文艺队与山林农业合作社成立联合党支部后,充分发挥党组织的示范引领作用,有效地把群众组织起来,把分散经营户联结起来。利用引进的榨油厂、稻谷加工厂、面粉厂等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引导调整传统种植结构。
示范带动,围绕“一村一品”打造特色党支部。结合村社实际,围绕“一村一品”产业规划,充分发挥村党组织引领示范带动作用,积极探索“村村联建”、“村企联建”、“村银联建”等特色党建工作新模式。王元地村依托汉墓遗址、龙游湾湿地打造文化景观旅游品牌村,源联公司通过巧手工艺项目带动20余名农村妇女就业,近期计划通过各类培训班进一步带动残疾人及其他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新地村结合乌海瑞鑫生态农业,打造现代综合农业产业园;巴音乌素村引进中广核太阳能联合内蒙古南农生态农业,开发中广核海勃湾区100兆瓦光伏农业扶贫项目。南农公司的鸟巢温室项目主体搭建将于近期完成,中广核光伏农业开始搭建温室,源联公司已在巴音乌素村种植枸杞、黑枸杞、枸杞辣椒等特色瓜果1600余亩,目前部分果蔬已成熟开始销售;团结新村依托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培育休闲农业,重点发展观光、采摘、农家乐等项目,打造一批精品农业品牌;新丰村引进天合谷稻谷加工项目近期开工建设,进一步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党群共建,充分发挥村委会、村务监督委员会、妇代会、共青团等各类组织作用。全面落实村务联席会议、民主恳谈会等制度。全面推广了“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积极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制定完善了村规民约、市民文明公约,积极引导农区居民自治,充分发动农区居民及家庭主动参与“十个全覆盖”及乡风文明建设。通过墙体粉刷书法漫画、微信发布微视频、组织开展文艺活动等形式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成了一批居民文化大院、文化街、文化长廊等,营造了文明和谐的农区环境。
四级争创,以争创“美丽乡村”和“美丽庭院”活动构筑农区和谐宜居家园。2015年,5个行政村及3个涉农社区评选出300户区级“十全美丽庭院”,其中35户被评为乌海市级“美丽庭院”。今年4月,对新评选出的1个市级“美丽乡村”和98户“美丽庭院”示范户(其中市级“美丽庭院”示范户7户、区级“美丽庭院”示范户11户、村级“美丽庭院”示范户25户、村民小组级“美丽庭院”示范户55户)进行了表彰。农区在“美丽庭院”创建活动的带动下真正实现了清洁卫生环境美、物品摆放整齐美、干净清爽厨厕美、身心健康生活美、和谐互助村庄美的局面。
扶贫攻坚,发挥党组织优势抓党建促脱贫。一是成立了精准扶贫攻坚推进组。通过入户摸底调查,全面准确了掌握了农区贫困人口基数、贫困程度、致贫原因、帮扶需求等基本信息。二是各级领导干部及村“两委”开展农区贫困户结对帮扶。区、镇、村三级领导干部平均每人帮扶2户贫困户,并制定详细的帮扶要求,将结对干部的基本情况制作成联系卡挂入贫困户家中,确保帮扶人与被帮扶人有效沟通对接。三是针对不同的贫困群体,明确具体的帮扶措施,切实做到“一户一策一干部”。四是从源头上摸清致贫原因,合理分类促脱贫。针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群,建立了“农民档案”,鼓励企业安排有劳动能力的农区贫困人口上岗就业,安置就业达到一年的给予企业每人每年3000元的就业补贴。积极申请“农户贷”政策,给予单户贷款1000—50000元的贷款扶持,有效解决想创业而缺乏启动资金贫困户的实际困难;针对只有部分劳动能力的贫困人群,通过政策鼓励,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为老人、残疾人提供居家就业机会,在王元地村积极引入手工工艺加工企业,可实现居家就业5100余人。针对因病致贫的贫困人群,帮助申请医疗救助基金,进一步缓解贫困人口就医压力。针对贫困学生及因学致贫的家庭,积极申请上级助学政策,通过实施“雨露计划”对每个贫困学生一次性补贴1500元。帮助贫困人口家庭子女进入职业学校就读,使贫困家庭的青少年都能学会一项实用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
中共乌海市委组织部版权所有
电话:0473-2991634
蒙ICP备11001578号-2
蒙公网安备 15030202000164号
地址:内蒙古乌海市海勃湾区滨河区市行政中心 乌海市海勃湾区滨河区市行政中心
邮编:016000
email:djzx9829@126.com
技术支持:鄂尔多斯海瑞科技有限责任公司